找到相关内容3871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彻悟大师开示因果

      心境因果一如不二之理   一切境界,惟业所感,惟心所现,即其现处,当体即心。凡在有心,不能无境:不现佛境,便现九界之境;不现三乘之境,便现六凡之境;不现天人鬼畜之境,便现地狱境界。佛及三...若无梦心,必无梦境。设无梦境,亦无梦心,故知心外无境,境外无心,全境即心,全心即境。若于因中察果,当须观心;设于果处验因,当须观境。故曰:未有无心境,曾无无境心,果必从因,因必克果。茍真知此心境因果...

    彻悟大师

    |因果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5/080032261.html
  • 暮鼓三声净耳 清泉一点明心

      进入盛夏,水磨沟公园成为市民不错的避暑选择。走进公园,遥看清泉山,半山湾畔一座古刹———清泉寺悠然而立,沿石阶而上,寺内古树参天,建筑金碧辉煌,香烟袅袅、梵音阵阵,访客心境豁然清凉了几分。   ...他们建立起深厚的友谊。   许多虔诚香客来此许愿还愿,据说很灵验呢。因此,这里香火很旺。进香许愿是否灵验无从考证,或许只有当事人才能明了。我想更多的人来此,是为了瞻仰古刹风采,领略那份心境清凉的惬意...

    【佚名】

    |暮鼓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7/07/11324810395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烦恼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,如何解释?

      如本法师答:菩提(梵语bodhi),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。涅槃(梵语nirvana),意译作灭、寂灭、无生、不生不灭之义。修行不与中道法门相应,始终不得菩提,皆是门外汉,与佛道无缘;修行不能离开现世的生活环境,不得另寻他处以安心,应于客观的周遭人、事、物中而得正觉。   烦恼是由生活中,种种不如意所引生的心境,菩提是由生活中,种种如意不如意所得的觉悟心境;由此可知,烦恼(梵语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2432412405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为何说:八福田中,看病福田第一?

    是非常苦痛的,哭诉无奈的、衷心惶恐的、病危在旦夕间、郁卒的、亲朋好友本常探望,但因病久之后,照料者关心者却逐渐散离,此时病患者的心境,是何等的凄凉!何等的无伴!何等的忧伤悲哀,内心的呐喊,求救无人的...大圣佛陀(梵语buddha)常于讲经说法中,时时鼓励大众常关心病人,照顾病患,减少病患者的凄凉忧悲无奈心境,故常言:八福田中,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。 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0502412901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请问师父您为什么要出家?出家动机何在?请问师父您为什么要出家?出家动机何在?

    ,自孩童年代开始,无时无刻深感来人间是苦(梵语duhkha)多乐少的,家境又清寒,周遭无不是苦海逼恼,当时孩提不懂事,但不由自主,内心常燃烧著我的意志,不要沉浸在如梦幻泡影的世界,或许当时的心境是有点...心同此理,只是人人心境机缘成熟迟速问题,善根(梵语kusala-mula),厚薄高低而已!因此,一股法喜的原动力所推动著,如本就默默自己勤加参研佛法教义,发愿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之志向。   二十余年来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0561112902.html
  • 基础佛教略说

    一切万法,包括我们所经历的苦与乐,是经由多种因缘和合而生起的。  4.事实上,快乐的感觉是苦,因为其内在存有不满足的种子。  5.当我们讲到驱策一个人做出负面行为的烦恼,那也是未调伏心境。  6.未调伏的心境本身就是苦。  7.佛教徒谈苦的根源(集谛)时,是在讲未调伏、未驯化、障蔽我们成就无上正觉、令我们受苦的心境。  8.苦的根源、苦因和苦本身,终究可以全部理解为只是一种心境。  9.未调伏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61465335.html
  • 问:“烦恼即菩提”应怎样理解?

    菩提(梵语bodhi),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。 涅盘(梵语nirvana),意译作灭、寂灭、无生、不生不灭之义。修行不与中道法门相应,始终不得菩提,皆是门外汉,与佛道无缘;修行不能离开现世的生活环境,不得另寻他处以安心,应于客观的周遭人、事、物中而得正觉。 烦恼是由生活中,种种不如意所引生的心境,菩提是由生活中,种种如意不如意所得的觉悟心境;由此可知,烦恼(梵语klesa)不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142478142.html
  • 问:神识离开躯体向何处去?

    心境平静、清净,要为之同声称念阿弥陀佛,以引导病人的神识,闻佛名号,生欢喜心,心中也随著念佛,病者即会心境开朗,有安全感,一心求生佛国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。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7/06573685704.html
  • 看似简易的大圆满法

    具足宁玛法的预备修行,此外还须有宁玛合格上师的特殊教导与加持。弟子本身也必须是已积大福德者。连伟大的吉梅灵巴都要闭关精进三年零一个半月,根本心境才显现出来;这是不容易成就的。杜竹禅也是一样,他非常用功,他所做的著作都强调,从事这种不费力的自然修行,在有修证的喇嘛引导下很见根本心,然后专观此心,完全不念今生。他说,只有这样才能认清根本心境,别无他法。   可是,有些人误解了此法之无须念咒和观想本尊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274894903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‘心能转物即同如来’,是何义?

      如本法师答:这是出自楞严经的一段经文,释迦牟尼佛(梵语Sakya-muni buddha)证成无上菩提,将其心境一一表露无余,这是心地解脱的意境。   物乃指著五欲(梵语panca kamah)六尘(梵语sad visayah),山河大地,乃至人事物也。修行者的心地不被外物所感动,自性即如如,如如之性即如来。六道众生不得解脱三界,就是见境生心,思物染尘,不得自性自在,被外物所牵制,因此心地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0335112066.html